致敬!他们才是“顶流”!
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中国石化始终勇担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这背后离不开奋战在一线的
中国石化的科技工作者们
他们弘扬科学家精神
或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与试剂为伴
或在现场一线调试装置应用
他们将论文写在塔林间
将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效益
中国石化始终为
科研人才成长提供沃土
在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
小编就带大家回顾一下近五年
中国石化科技创新功勋奖获得者
史云清作为中国石化天然气开发领军人才,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一直从事油气田开发工作,创新研发了致密低渗、超深复杂碳酸盐岩气藏开发系列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了气藏碳封存和提高采收率利用储备技术,为中国石化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中国石化重点科技项目、重大生产建设项目16项,为中国石化常规天然气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作出突出贡献。
宗保宁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非晶态镍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器的工业应用,开发形成了己内酰胺、过氧化氢和环己酮绿色生产技术,使我国从己内酰胺全部依赖进口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一生产大国,为我国及世界范围内己内酰胺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形成了微藻减排NOx生产蛋白质的颠覆性技术并完成工业示范,为保障蛋白质供给和大气污染治理给出了中国石化解决方案。先后荣获2005年度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我国工业领域最高奖项——2021年度中国工业大奖等奖项。
王延光先后承担两期国家“863”重大科研项目、四个国家重大专项与研发计划以及多个中国石化“十条龙”、重大科研与先导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攻关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提高了复杂隐蔽油藏的精细描述能力;研发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有效提高了剩余油采收率。
打破多项技术垄断,引领了中国石化物探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石化高端物探技术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8项、中国石化最高科技奖——科技创新功勋奖。
缪长喜致力于研发高效催化材料、分离/反应过程能量耦合新工艺,形成苯乙烯节能降耗绿色生产新技术;发明高效二乙苯脱氢催化剂及二乙烯基苯超真空分离技术,解决我国特种橡胶单体“卡脖子”难题;创新开发世界最大单线规模丁烯氧化脱氢制丁二烯成套技术,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工业化;指导开发有机液体氢能储运与转化技术,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
缪长喜科研成果在国内外57套装置上实现成功应用,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21项,当选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黄仁春一直从事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及勘探部署评价工作,在海相碳酸盐岩、页岩气勘探理论技术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奖6项,中国石化油气勘探类重大突破、商业发现特等奖6项。
完善了海相礁滩领域区带、圈闭评价技术,提高了预探成功率;
开展了川东北深层-超深层礁滩储层发育规律与油气富集机理研究,带领团队发现了元坝大型生物礁带,支撑了元坝气田发现和探明;
创新形成了海相页岩气选区评价体系和储量关键参数确定方法,为涪陵页岩气田发现和深层页岩气突破提供了基础支撑;
创新地质认识,在茅口组、灯影组等新领域实现了勘探新突破。
王振维从事烯烃生产领域的技术研发、工程设计等工作30余年,作为主要研发人员开发乙烯分离三大工艺技术、MTO(甲醇制烯烃)回收技术和关键设备。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一等奖1项,授权国内外专利34项,2015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及“石油和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称号。
其中“万吨级SEBS成套技术”“SEPS成套工艺技术”等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使我国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新材料产业由弱变强,湖南石化成为全球三大热塑性弹性体研发中心之一。
曹绪龙40多年坚守在化学驱“三采”研究最前沿,专注挑战复杂油藏采收率新极限,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973”等国家级课题9项,中国石化重大先导及科技攻关项目25项。
他带领团队建立了高温高盐化学驱油理论,攻关形成了无碱二元复合驱、高温高盐聚合物驱、非均相复合驱等系列化学驱油技术方法,攻克了高温高盐老油田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世界级难题,推动我国化学驱油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为老油田大幅度提高采收率、实现高质量效益稳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计秉玉带领团队形成了石勘院CO2驱油关键技术,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入选生态环境部低碳推广技术名录,科创中国绿色低碳先导技术榜。
大力推动石勘院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打造具有中国石化特色工业软件品牌COMPASS迈出重要一步;组织稠油绿色低成本开发技术攻关,形成了驱油体系研发、相态与渗流表征和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稠油化学冷采技术入选自然资源部先进适用性技术目录。
李凤奇长期致力于大型LNG接收站成套技术开发,首创了气液错流微界面直接接触混合的高效BOG再冷凝技术,高效环保LNG综合气化系列技术,并在国内首次实现产业化,成套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开发了双向正交折弯膜“阵列原位向心收缩”冷补偿技术与低温协调变形技术,为推动我国LNG薄膜罐技术“从无到有”奠定了基础;开发的LNG接收站与炼化工厂、热电厂、液氢工厂跨领域能量深度耦合技术,引领了国际LNG接收站冷能利用技术的发展。
这些科技创新功勋
是中国石化千千万万科技工作者的代表
他们将中国石化
科研创新的重担扛在肩上
为中国石化生产经营探索新方向
今天,祝科技工作者节日快乐!
END
| 致读者
为便于广大读者随时随地阅读,《中国石化报》电子报每天上午8点准时更新,欢迎广大读者支持!今日完整版《中国石化报》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阅!2024年5月30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往期推荐素材 | 程力沛 陈子佩 武天祥 王雪茹 柏诗哲 贺彦 姜智利 沈杨 鄢楠 彭展 汤茜 何洁 贾玉涛 李明 张健
设计 | 剪万鹏编辑 | 段景文 宋虹玉审核丨刘江波
点击查看今日《中国石化报》完整版~